人工智能一日千里,正在重塑千行百业。 现在看起来,人机协同已经成为定局,而且这个趋势和证据愈发明显和确定了。年初,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《未来工作报告》(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)中指出, 当下,2025年,在所有业务中,22%由技术(机器,算法等)完成,47%由人来完成,30%由人机合作/协同完成。 《报告》预计,到2030年,由技术(机器,算法等)完成的比例将从当下的22%,增长到34%;由人来完成的比例将从当下的47%,减少到33%。而由人机合作/协同完成的比例则从30%小幅增长到33%。  “把教书交给机器,把育人留给老师”。 人类教师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合作教学、联合教学和人机协同教学成为大势所趋了! 人工智能(AI)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变革力量。 在人工智能和人类参与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至关重要。 三七开法则是一个旨在协调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优势的指导原则。 三七开法则是自留地君斗胆提出的一个人机协同分工的预测,很显然它尚未在人工智能(AI)领域或学校、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认可。 三七开法则 “背后的理念是在人工智能的使用和人力投入之间取得平衡,即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应处理任务或流程的大约 70%,而人类则负责剩余的约 30%。 这个三七开法则可以被视为一个粗略的指导方针,以确保人工智能是对人类能力的补充,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能力,尤其是在人类的判断力、创造力或道德考量至关重要的情况下。 这对于我们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诸多领域,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尽管三七开法则并没有相关的实证数据的支持和印证,但它提现了在各行各业人工智能的作用,人机协同的分工方向,以及在决策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保持人为因素的必要性。 “首先,人类可能从‘文字作品生产者’转变为‘目标设定者’、‘提示工程师’、‘素材筛选者’、‘内容编辑者’和‘质量把关者’,写作成了人机协作,人类表达的意图驱动整个过程,从提出需求到筛选、修改、整合AI的输出,最终形成符合自己意图的作品。而 AI成为了意图实现的工具和媒介。写作的核心意图依然来源于人,但表达形式的生产方式成了人机协作。 还是回到人与机器的差异这个话题,人的高阶能力如批判性思维、深度思考、情感共鸣、复杂叙事、跨学科知识整合、提出真问题、识别AI错误/偏见、精确表达需求、编辑与判断能力变得比单纯的语言组织能力更重要。而AI擅长的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出的模式重组,依然还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生产,而非基于意识或体验的创新。” 这实在是太美妙了!网友“逍迈察”的这个评论,可以视为是对自留地君提到的这个人机协同三七开法则的一个诠释,也可以看作是人机协同三七开法则的一个典型案例,在写作中的人机协同三七开法则的案例。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,人机协同三七开法则是一种启发式而非硬性规定,迄今也毫无实证证据的支持,其应用可能因组织内人工智能整合的具体环境和目标而异。 人机协作,三分由人定,七分 AI 做。 人是决策者,把关人,指导者, 对此,您怎么看? 欢迎您添加评论分享您的高见!
|